【安吉白茶】南太湖视点|一片叶子富四方百姓
2003年4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考察时,充分肯定安吉白茶产业,称赞“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2018年4月,富裕起来的黄杜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助力脱贫攻坚,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东部帮西部,先富带后富”传佳话——
一片叶子富四方百姓
黄杜村茶园美景。殷兴华 摄
嘱托难忘
2003年4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考察。他踩着泥巴路走进茶园,认真询问白茶推广种植情况,了解白茶如何引进,怎么扦插、采集、加工以及销售情况,对于黄杜村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发出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由衷赞叹。
2018年4月,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句话讲得很好。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项飞 摄
3月25日,是安吉白茶开采首日。从这天起,到4月3日,记者在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进行了蹲点采访。
这个迎来年度盛典的“中国白茶第一村”,宛如一幅沸腾的丰收长卷:白日里,漫山遍野的茶树间,采茶工手指如蝶翼般舞动;夜幕下,茶香、机器声交织,制茶的身影通宵忙碌。
白茶的多维价值也在开采盛景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是采茶工指尖的丰厚收入,是茶客杯里的春日鲜香,是客商心头的潜力品牌,是游人镜头中的绝美景致。
它还是跨越山海的浓浓恩情!开采仪式现场,贵州省普安县茶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廉建宏的言语间满怀感激:2018年,安吉向普安捐赠2000多亩“白叶一号”茶苗。如今,茶叶长势喜人,成为普安茶农增收致富的“金叶子”,今年又迎来大丰收。
小小茶芽何以释放磅礴伟力?黄杜村万亩茶园旁,“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的石碑静静伫立,见证着黄杜村因茶致富的变迁,也激励着黄杜人续写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从一株野茶到千山竞发
步履不停、电话不断、喉咙沙哑,是黄杜村村民盛勇成这段时间的常态。茶青采摘后稍纵即逝的新鲜度,像一道军令,催促着他争分夺秒。盛勇成经营的大山坞白茶,是黄杜村茶产业的领头羊,依托白茶原产地的核心优势,他家的新茶供不应求。
放眼黄杜村,家家大别墅、户户小轿车,村民经营的茶叶种植面积已达5万亩,年产值突破5亿元,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47万元,其中九成收益源自白茶园这个“绿色宝库”。
殷兴华 摄
采茶季的一个月,是黄杜人一年里最为忙碌的时段。忙碌带来的不仅是订单,更是带动乡邻致富的希望。盛勇成在忙得焦头烂额、分身乏术之际,总会不自觉地看向村里的白茶观景平台。平台上,父亲盛振乾与当地农技人员刘益民的雕像静静伫立,仿佛两位先辈正默默注视着这片土地,传递着前行的力量。
1981年,这两位安吉白茶的“拓荒者”,在海拔700米的山顶上发现了新的野生茶叶物种,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安吉白茶。1987年,盛振乾在自家菜地里试种了0.1亩的白茶,从此开启了“安吉白茶第一人”的创业征程。
“就在前两天,父亲创办的大山坞茶园,入选了安吉首批低碳茶园创建单位。”只要一想起父亲,盛勇成便底气十足,盛家四兄弟都秉持着最初“分工不分家”的理念经营着“大山坞”,现在种茶这件事在盛家已经传到了第三代。
深入黄杜村采访,记者深切感受到村民对茶产业的热爱。盛家几代传承大山坞白茶,宋昌美则豪掷数百万元打造茶博馆,寄托对茶的情怀。
走进新建成的溪龙仙子茶博馆,安吉白茶的悠悠岁月在眼前铺展。资料记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黄杜村,是安吉县最贫困的乡村之一,当地有句顺口溜,叫“有女不嫁黄杜村”。
“我就是1990年从邻村嫁到这儿的外来媳妇。”宋昌美回忆起往昔,眼神中满是感慨。穷则思变,黄杜村从未停止过摆脱贫困的尝试,漫山遍野种过辣椒、板栗、杨梅、菊花、竹子,但最后都失败了。直到1997年,村里在政府扶持下开始种植白茶。然而,此前的失败如阴霾笼罩,再加上白茶种植成本高、技术要求高,山林承包期又短,村民种植意愿不强。
带着和丈夫外出务工攒下的10万元,宋昌美在质疑声中,回村承包下50亩荒山开始种白茶。
捕捉到记者眼中闪过的疑惑,宋昌美笑着解释,多亏溪龙乡发展高效农业的政策扶持,给了她勇气,在资金上,种白茶每亩政府补贴300元;技术上,不仅请了专家现场授课,还贴心地给参与学习的村民每天发放20元补贴。
在白茶种植推广的浪潮中,不仅有宋昌美这样果敢的先行者,更有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引领。随着宋昌美种植的白茶喜获丰收,她顺势扩大种植规模,成为村里第一个在白茶园里“种”出“宝马车”的茶农。她的成功宛如巨石投湖,激起千层浪,点燃了村民们的致富热情。
晨光初现,黄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盛阿伟已穿梭在农户之间,时刻关注着村里2万多名采茶工的安全。忙碌之余,2002年接过村支书重担时的桩桩件件,以及那些影响深远的决定,总会涌上他的心头。
彼时,农民贷款难犹如横亘在白茶产业发展路上的巨石,盛阿伟带领党员干部与当地农商行反复沟通,最终村“两委”和茶园基层党支部出面作担保,为村民开辟了贷款通道。同时,据理力争,尽量争取将山林承包期延长。
得益于这些举措,白茶种植如星星之火,在黄杜村燎原。
2003年4月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考察,给予安吉白茶“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高度评价,这大大激发了黄杜村村民种茶致富的动力。
当年,黄杜村人均收入从1997年的不足1000元,首次突破万元,好日子纷至沓来。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也给已实现白茶规模化种植的黄杜村指明方向。黄杜靠安吉白茶脱贫致富,根本在于当地的土壤、环境、气候与白茶生长需求完美适配。而这一切,都得益于良好的自然生态。
白茶种植在黄杜村取得成功之后,在安吉全县推广,绿色无污染的标签让安吉白茶品牌核心竞争力大增,连续15年入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作为《茶经》故里,湖州不仅有大名鼎鼎的安吉白茶,长兴紫笋茶、莫干黄芽同样闻名遐迩。目前,全市茶园面积43.27万亩,茶叶亩产值与总产值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
除了湖州茶叶,年饲养量占据全省总量1/3的湖州湖羊,总产值突破10亿元的湖州湖蟹,可以媲美东北稻花香和日本越光米的湖州好大米等大批特色农产品,纷纷成为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土特产和生态优势相辅相成,构建起良好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近年来,我市成功打造市级农产品区域品牌“两山农品”,形成“吴上新鲜”“南浔知味”“有德鲜生”“长兴鲜”“安吉优品汇”等5个区县级公用品牌,极大提升了湖州农产品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充分展现出乡村振兴的成果。
从单向帮扶到双向奔赴
“3月11日至13日,贵州普安;3月26日至28日,贵州雷山、沿河;3月29日至4月2日,湖南古丈……”行程表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正是农技专家钱义荣忙碌足迹的真实写照。在黄杜村,大家都称他为“茶博士”。
这段时间,钱义荣就像上紧了发条的时钟,一刻不停。他既要在本地茶园,为茶叶采摘、加工环节出谋划策;又要奔赴千里之外,为受捐地茶园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4月3日,钱义荣刚踏入单位实验室,手机铃声便急促响起。来电的是张勇,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寨镇志强村党支部书记。“才告别没多久,又有新挑战啦?”钱义荣笑着调侃,随后认真解答。听闻记者在旁,张勇主动接过话题,话筒中,“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的故事娓娓道来。
2018年4月,黄杜村主动捐赠茶苗,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此后,一株株白茶苗,千里迢迢从浙江省安吉县,来到贵州省普安县、雷山县、沿河县,湖南省古丈县以及四川省青川县安家落户。
“白叶一号”扶贫苗从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发往四川省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俞乐斌 摄
志强村收到黄杜村送来的首批白茶苗后,张勇和黄杜村党员刘炜,冒雨种下首株“白叶一号”扶贫苗。“我们村自然环境适宜种茶,2017年就成立了茶叶合作社。”电话里,张勇感慨,因为之前技术和运营经验匮乏,合作社一直发展欠佳,引进安吉白茶初期,村民也大多持观望态度。
没想到,黄杜村不仅送来白茶苗,还全程提供技术支持,专家团队经常深入茶园基地指导,安吉白茶集团连续3年保底价收购,打消了村民的顾虑。去年,志强村人均年收入从之前不足5000元跃升至1.6万元。
如今,黄杜村时常迎来全国各地的考察团。每一批客人到访,村里人都会自豪地分享“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的故事,质朴话语尽显饮水思源深情。
“2018年,我们村人均收入超5万元,茶产值超4亿元。当时,我想到总书记一直心系扶贫工作,又想到我们困难时得到的帮助,就觉得富裕了不能忘本,得拉别人一把。”盛阿伟和村班子商量后,决定捐赠1500万株茶苗,助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随后,安吉陆续派出考察组前往贵州、四川、湖南等地,倾囊相授管理技术与绿色产业发展经验。
本以为捐苗和指导种植是件简单事,没想到,三省五县土壤条件、种植理念差异大,成了一项系统工程。这些年,盛阿伟跑了48趟,团队出动 150多次,参与人数达700多人次。
黄杜村捐赠茶苗,也分享发展经验。该村在受捐地牵头成立“白叶一号”乡村振兴党建联盟,与湖南省古丈县翁草村等5个受捐地的村党组织结对,在党组织建设、产业发展、人才交流等方面构建互学互助机制。从单向帮扶到双向奔赴,彼此收获颇丰。
今年,采茶季如期而至,“白叶1号”在各受捐地迎来盛产期。在贵州省普安县屯上村,2000亩茶叶种植园郁郁葱葱,丰收场景化作村民眼中实实在在的致富“钱”景;在湖南省古丈县翁草村,660亩茶园基地,茶苗成活率超95%,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达到60万元;在四川省青川县,“白叶1号”茶园已覆盖6个乡镇14个村(社区),今年预计产出鲜叶5.6万斤,制成干叶1.25万斤,为当地带来可观经济效益……
从2018年起,安吉累计向三省五县捐赠4006万株茶苗,带动19个村3394户、11080人受益。今年春天,又有136万株“白叶1号”茶苗运往贵州、湖南等地,用于茶园补种与种植扩增,黄杜人对远方的“家”又有了新的牵挂。
山呼海应间,绵绵帮扶情。这些年,湖州把特色产业“种”到广大对口地区,成为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依托。湖羊养殖技术落地扎根,带动新疆柯坪 、四川广安等地的农牧产业大步向前;南浔的电梯、电机、地板等工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助力四川广安工业体系逐步完善;德清民宿和长兴农家乐这些服务业品牌声名远扬,激活了四川小金、汶川乡村旅游市场;安吉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理念输入四川金川,帮助其成立“两山合作社”,探索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仅去年,我市就投入援疆资金超1.1亿元,安排援疆项目28个;投入援青资金2838万元,安排援青项目10个;投入东西部协作财政资金1.74亿元,安排实施四川结对地区帮扶项目42个。
在推动产业“走出去”的同时,积极搭建消费帮扶桥梁。通过直播带货、网络营销、爱心团购等多元渠道,我市近年来助力对口地区销售农特产品超5亿元。让特色产品走出大山,鼓起了当地百姓的“钱袋子”。
从万亩茶园到创业乐园
在黄杜村蹲点采访,留给记者最直观的感受是景美人多。采茶季一到,这个常住人口仅千人的小村子,涌入2万多名来自安徽等地的采茶工驻扎,再加上来参观、学习、旅游、买茶的人,村道上的车辆也像城里一样排起“长龙”。村民笑着说,不只是现在,村里一年到头游客不断。
小山村究竟藏着什么魅力?带着好奇,记者融入熙攘人流。在万亩茶园,“一片叶子”茶饮店宽12 米的巨型落地窗,将连绵茶山框成画;在树下小白屋商业综合体,萌宠嬉闹,与古树、美食编织出惬意时光;在DNA数字游民公社,年轻人带着新思想、新创意汇聚于此,仿佛连空气都被注入了青春活力……
同样置身山野茶田,感受乡村新生活的美好,记者心头涌起的是“诗意”,“90后”女总裁李彦漪却从中领悟到“使命”。
2017年,在海外读博的李彦漪,因父亲身体原因回国接班,成为上海爱家集团总裁。她对初次邂逅黄杜村的场景记忆犹新:“当时正好到溪龙乡考察,我看到黄杜村万亩茶园的景色非常温柔,一点也不输欧洲小镇,突然就有了一种使命感,要把国外体验过的丰富、有趣的乡村生活,带到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
2019年,覆盖溪龙乡全域的“白茶原”小镇项目落地。李彦漪与政府携手,围绕白茶产业,结合现代农业、教育、康养、旅游四大产业,整体全方位规划,致力于打造一个全域的乡村田园旅游综合体。
6年来,李彦漪带领着年轻的团队扎根乡村,成功孵化出多个特色鲜明的新兴业态,将“茶农的田野”蜕变为城里人的精神家园。
“白茶原” 的走红,生动展现出黄杜村茶旅融合的探索成果。早在2012年,黄杜村就极具前瞻性地提出,要“把白茶从论斤卖变成论杯卖,把卖白茶转化为卖文化、卖风景”。如今,“论杯卖”开辟了白茶附加值增长新通道。
向着新梦想,全村上下撸起袖子加油干。改善村容村貌,获评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建成白茶文化展示馆、白茶街、白茶主题公园等休闲游玩区;引进“帐篷客”精品酒店、上海爱家集团等文旅项目……
如今,梦想照进现实!黄杜村日益秀丽,景区影响力持续攀升,民宿越开越多,糕点、奶茶、茶叶枕头等茶叶衍生产品深受游客喜爱。随着“茶二代”纷纷从城市返乡,“数字游民”自全国各地涌入,黄杜村已然成为年轻人逐梦的创业乐园。
溪龙乡“一片叶子”观景平台上,游客络绎不绝。潘学康 摄
采访临近结束时,盛阿伟又透露:目前村里正全力冲刺4A级景区创建,今年启动了投资 1.2亿元的盛信茶嘻谷生态农文旅项目,以及投资3.5亿元的华茗园茶旅融合综合体项目。另外,随着“茶的N次方”作为2.0版“共富市集”在下半年投入运营,将推动当地一二三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
湖光山色间,共富进行时。安吉白茶,这片“黄金叶”含金量持续上升的背后,是这些年我市加速推动大项目落地乡村的成果。去年,我市新引进千万元以上乡村产业项目23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5个;累计推进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454个。
这些项目有力推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为农民增收、农业提效、农村添绿注入强劲动力,让乡村真正成为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如今,我市在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连续6年获评优秀。
从黄杜村的生动实践,到全市乡村振兴的大合唱,绿水青山间,绿色发展动能澎湃,源源不断转化为让村民增收的金山银山,为乡村迈向共富与文明注入持久活力。
记者手记
叶子何以变黄金
从“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到“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记者在安吉黄杜村蹲点采访时,总书记的亲切话语和殷殷嘱托时时处处萦绕耳旁。
事实上,如今号称“中国白茶第一村”的黄杜村,曾经也是一穷二白,村民们过去时常忧虑彷徨:“致富的春风”何时吹到我们黄杜?种辣椒、种板栗、种杨梅、种菊花……不甘贫穷的黄杜人不想错过每一次致富的机会。找到白茶这棵“致富树”,看似是命运对黄杜的垂青,其背后,却饱含着村民们“踏破铁鞋”的不懈探索,离不开习近平同志关键时刻的肯定激励和指示指引。正是在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下,黄杜人化肯定为激情、变指示为实践,一次次精彩讲述“叶子变黄金”的生动故事,让“一片叶子”枝繁“业”茂。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是激励更是致富密码。看到黄杜村探索白茶种植渐成燎原之势,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对这一绿色发展之路大力点赞,更加坚定了黄杜人种植白茶的信心与决心。吃下“定心丸”的黄杜人,从“茶一代”到“茶二代”“茶三代”,持续护美绿水青山、做大“一片叶子”的文章,最终挑起了白茶这根“金扁担”——从最初的0.1亩试种发展到经营茶叶种植面积达5万亩,年产值突破5亿元,去年人均纯收入8.47万元。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让黄杜人不断夯实家业、解锁致富密码。
“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是赞叹更是转化路径。小叶子大产业,黄杜人把单一产业做出了“乘数效应”。行走在今天的黄杜村,如同漫步于一个大景区,白茶不仅仅是可卖的商品,也是可赏的景观、可品的文化、可体验的生活。茶山业态在变,吸引一批批年轻人来到这里创业就业;茶农身份在变,化身导游,开起民宿,玩转直播;发展模式在变,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用“一片叶子”打开了高质量发展的多扇大门。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让黄杜人不断延伸产业、拓宽转化之路。
“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是期待更是示范担当。先富起来的黄杜人心中始终装着这样一个朴素道理:“一方致富不算富,四方都富才是真的富”。捐赠茶苗、分享技术、输出经验,黄杜人并没有因先富而止步,而是“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坚定扛起“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责任担当,推动东部经验拥抱西部实践,带动全县向湘川黔三省五县累计捐赠茶苗4000余万株、帮扶村民1.1万余人,黄杜的“致富苗”真正变成了大家的“致富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让黄杜人不断做大事业、绘美致富图景。
“一片叶子”遍地开花、帮带故事越讲越精彩:湖羊千里入川送“经”,变成西部地区的“致富羊”;大闸蟹“走南闯北”,把乡村振兴经验复制到长白山;沼虾从太湖“游”到天山,开启“湖鲜疆养”模式……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南太湖正在演绎更多“叶子变黄金”的佳话。
(来源:湖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