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蒙顶山茶文化保护条例》实施 谱写绿色经济新篇章
3月1日,《雅安市蒙顶山茶文化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四川省首部茶文化保护法规落地。蒙顶山凭借其悠久的种植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迎来了一场法治化、系统化的保护与振兴行动。
《条例》通过品牌建设、科技创新、产业融合等举措,为蒙顶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春茶飘香的季节,蒙顶山茶区的生机与活力正通过政策红利、品牌升级和产业转型的“三重奏”,谱写绿色经济新篇章。
政策红利01
法治护航下的茶产业振兴
在名山区蒙顶山镇蒙山村,海拔880米的山坡上,80岁的古广均踩着板凳,伸手探向一株老茶树的顶端。茶树高逾2米,斑驳的枝干记录着时光的痕迹,嫩芽在晨雾中泛着微光。
“我10岁时它们就这么粗了,守了70年,它们还是这样精神。”老人轻抚着直径近20厘米的树干,仿佛在与一位老友对话。这片40余亩的古茶园,存活着上百株树龄超80年的老川茶。
“100年树龄以上的古茶树或者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观赏、科研价值及重要纪念意义的茶树,按照古树名木相关规定进行保护。树龄在80年以上、不满100年的茶树应当作为古茶树后续资源,参照三级古树进行保护。”古广均的儿子古学祥拿着《条例》对父亲说,这些茶树不仅是蒙顶山茶历史的“活化石”,更是《条例》中“特殊茶树资源保护制度”的实践缩影。
《条例》明确规定,对古茶树资源实行名录管理,禁止破坏性开发,并通过政府补贴和技术支持帮助茶农科学管护。
《条例》的出台,让古广均的“一个人的战斗”升级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我们将邀请高校科研团队在古茶园建立种质资源库,筛选出抗寒、高香型单株进行扩繁;搞一个‘古树认养’项目,消费者可通过物联网观看茶树实时生长情况。”古学祥接过父亲的剪刀:“以前觉得这些老茶树是负担,现在明白了它们是‘绿色古董’。”
三十公里外,与蒙顶山遥遥相望的名山区前进镇新市村总岗山上,茶农们正在山间采摘老川茶。
老川茶,是四川本土茶树的古老品种,历经数百年自然驯化,形成了独特的抗逆性和风味。然而,随着现代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浪潮的冲击,老川茶因产量低、管理成本高逐渐被边缘化。
前进镇新市村党支部书记曾荣深知,若仅靠情怀呼吁保护老川茶,终将难以为继。
“老川茶的保护不能脱离老百姓的生计,只有让茶园‘活起来’,才能让茶树‘留下来’。”这一理念催生了“保护与增收”的双轨战略——新市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与四川忠伟农业有限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对200余亩老川茶茶园实施标准化管理,企业注入资金与技术,茶农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村集体则扮演协调与监督角色。
夕阳为古茶树镀上金边,住在古茶园里的古广均每天都要到茶园里走走看看。在这片流淌着千年茶韵的土地上,每一个新芽都在诉说:真正的传承,从不是简单地留住过去,而是让历史活在当下的呼吸中。
品牌建设02
从“地方名片”到“世界符号”
“《条例》实施后,蒙顶山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迈入新阶段,以蒙顶甘露、蒙顶黄芽为代表的特色产品,通过文化赋魂、科技赋能、产业融合等路径,实现了品牌价值的跃升与影响力的突破。”名山区茶业协会秘书长钟国林说,“蒙顶甘露与蒙顶黄芽作为蒙顶山茶的核心品类,承载着千年贡茶的历史基因。”
蒙顶甘露茶以“色翠、香高、味醇、形美”著称,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艺中“三炒三揉”的独特技法,赋予茶叶鲜爽甘润的滋味;蒙顶黄芽则属黄茶类,以“黄汤黄叶”为特色,兼具绿茶的清香与黑茶的醇厚,其制作需经历“闷黄”工艺,且对温湿度控制要求极高,展现了传统制茶技艺的精妙。
《条例》明确要求,加强对“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支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建立工作室,开展人才培养。例如,张跃华等制茶大师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公示名单,通过师徒制传承蒙顶甘露的手工技艺,确保传统工艺不失传。
《条例》鼓励开发茶文化衍生品,如“炽小茶”原叶茶饮料、藏茶精华粉等创新产品,将传统茶文化与现代消费需求结合,年经济效益超2亿元。同时,茶旅融合项目如牛碾坪茶旅综合体、云台山国家农业公园,将茶园观光与体验结合,打造沉浸式品牌体验场景。
“《条例》的实施,标志着蒙顶山茶品牌建设进入法治化、系统化新阶段。”名山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杨华说,未来,名山区将整合文化资源与科技资源,例如深化与院士团队在绿色防控、加工技术上的合作,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借助“蒙顶山茶商大会”等平台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品牌从“中国名茶”向“世界名饮”升级。
产业未来03
科技赋能绿色经济的展望
“在杭州的数据库就能检测到我们总岗山上老川茶的病虫害情况,该系统用于病虫害的精准监测和预警。”总岗山上,茶企负责人徐建正在测试茶园的“机器”,该系统利用无线通讯、图像识别等技术,对茶园病虫害情况进行监控,实现监测信息从采集、传输、分析、处理到共享的数字管理,形成完善的监测监控、预警预报体系。
在蒙顶山下茶马古城的茶叶店时,游客可通过扫产品上的“二维码”追溯茶叶全生命周期。
蒙顶山茶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生态禀赋,而拥有科技赋能的智慧茶园,让这一生态优势展示在众人面前。
总岗山上的智慧茶园,正是《条例》中所倡导的现代茶园管理模式。
“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茶园管理的数字化监控。”钟国林说,蒙顶山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原真性”与生态优势。
2021年,名山区划定了4500亩蒙顶山茶原真性保护区,采用有机生态标准化管理,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并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全程溯源。目前,雅安已建成绿色茶园59.71万亩,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有机茶认证数量达100个,绿色食品认证387个。
“《条例》的出台,将推动茶园管理、加工工艺、质量检测等环节的标准化,促进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提升产品附加值。”雅安市手工茶协会会长王自琴说,“通过‘文化+生态+科技+旅游’的多维驱动,蒙顶山茶产业有望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迈进,成为兼具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的标杆产业。”
杨华说:“蒙顶山茶的未来,是文化、生态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通过‘三茶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我们不仅要让蒙顶山茶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更要让它成为中华茶文化对话世界的桥梁。”
未来,蒙顶山茶既需坚守千年传承的生态智慧与非遗技艺,也需拥抱数字化与全球化浪潮。通过有机化种植、文旅深度融合、全产业链协同,蒙顶山茶有望从“区域名片”跃升为“世界级茶品牌”,为中国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雅安模式”。
《条例》的实施,不仅是法治守护文化的创新实践,更是一场传统产业向绿色经济转型的深刻变革。当千年茶脉在法规的滋养下生生不息,蒙顶山茶的故事,正从川西深山走向世界舞台。
编后语
蒙顶山,这片承载着千年茶韵的土地,因《条例》的实施,正经历着一场意义非凡的变革。它见证了古老茶文化在现代法治框架下的新生,也预示着传统茶产业向绿色经济转型的美好前景。
从文化保护层面看,《条例》对蒙顶山茶文化内涵与外延的精准界定,为其传承筑牢根基。将特殊茶树、传统制茶工具、非遗技艺和历史遗迹纳入保护名录,不仅守护了蒙顶山茶文化的“根”,也让古老传说和技艺得以延续。在非遗工坊里,像张跃华、汤哲鉴这样的代表性传承人,因《条例》的支持,传承之路更有底气,古老技艺在铁锅中焕发生机。这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对民族精神瑰宝的传承,让蒙顶山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继续熠熠生辉。
在产业发展领域,《条例》带来的政策红利为茶产业注入强大动力。古茶树保护制度让茶农意识到古茶树的价值,从“负担”变为“绿色古董”,政府补贴和技术支持助力科学管护,“古树认养”、建立种质资源库等创新举措,让古茶树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老川茶保护与增收双轨战略,通过企业与茶农合作,实现标准化管理,使老川茶在现代产业浪潮中找到立足之地。品牌建设方面,蒙顶山茶借助《条例》,通过文化赋魂、科技赋能,提升品牌价值,拓展国际市场。产业融合发展促使茶旅项目兴起,智慧茶园建设让生态优势得以彰显,推动产业向现代化、集约型转变。
蒙顶山茶文化保护与茶产业发展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它证明了法治在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文化与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模式值得借鉴。
未来,希望蒙顶山能继续秉持创新发展理念,在坚守传统的同时,积极拥抱新技术、新市场,让这片土地上的千年茶韵香飘万里,为中国茶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名山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