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蒙顶山
蒙顶山是“世界茶源”,这座世界茶人的精神家园,与儒释道结缘,圆满在一杯甘露茶里,原来一直在我的初心里发愿。
——作者题记
在巴蜀大地,有一座与峨眉山、青城山齐名的名山,叫蒙顶山。
作为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蒙顶山是茶人心中绕不过的圣山,是必须去顶顶膜拜的圣地。
最虚诚地去蒙顶山朝圣,这个海拔最高1456米的茶山,仪式感是必不可少的。
那就是:攀登一条茶马古道,祭拜一位植茶始祖,瞻仰一座皇家茶园,感受一场甘露法会、体验一次非遗做茶,欣赏一套茶艺表演、品味一杯蒙顶甘露。
攀登一条茶马古道
站在名山县城的甘露坊,极目远眺近在咫尺的蒙顶山,就会不由自主地萌发一种朝圣的感觉,就像佛教徒到蓝毗尼,读书人到曲阜。
蓝毗尼因为有释迦牟尼,曲阜因为有孔子,而蒙顶山则因为有吴理真。
朝圣蒙顶山,首先得攀登一条茶马古道,那就是纳入国保单位的天梯古道,这样方能表达朝拜圣山的诚意。
蒙顶山引以为傲的一个辉煌便是川藏茶马古道的起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最重要的茶马互市集散地。以蒙顶山为源头的川藏茶马古道,具有最悠久的历史、最遥远复杂的道路、最艰苦卓绝的人文精神、最重要独特的社会政治地位。
早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宋代,蒙顶山茶区所生产的蒙山茶就被朝廷用来“以茶易马”,源源不断输入涉藏地区,也由此在中国西南地区崇山峻岭的横断山区形成一条穿越历史的“茶马古道”,它曾随着蒙古的金戈铁马,辗转中亚、西亚乃至欧洲,风靡世界,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青藏高原民族同胞的生命之茶。
这茶,今天称为雅安藏茶,其品质、功能和地位,早在明代王廷相所著的《严茶议》中就这样高度评价:“茶之为物,西域吐蕃古今皆仰信之,以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也。是则山林茶木之叶,而关国家政体之大,经国君子固不可不以为重而议处之也”。
走在天梯古道,感受每一步的脚趴手软和汗流浃背的酣畅淋漓,就会联想到“蔡蒙旅平,和夷厎迹”的典故,就会感恩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的“禹贡蒙山”碑刻,便是佐证。
这条天梯古道,历朝历代采制贡茶,县官带领僚属和僧人,都沿此道上山。后来成为茶马古道重要的路段之一,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背夫曾从这里翻山越岭走向远方?
今天,我们也像大禹一样,沿着这条千年古道去追寻蒙顶山茶文化的千年根脉、源头、灵魂。在灵泉峰上,可以看到一尊5.3米高的大禹治水的雕塑,只见他手持治水工具,气宇轩昂,始终眺望着远方,似乎在回望曾经的风云过往。
祭拜一位植茶始祖
朝圣蒙顶山,不仅是去体验茶马古道上“茶与诗的交响曲”,更是重返茶的故乡。
自从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上种下第一株茶树,雅安就名正言顺地成为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了。
据史料记载,世界上有文记载人工种植茶叶第一人即为公元前53年(西汉甘露年间)的雅安人吴理真,他在蒙山顶上五峰之间“驯化七株野生茶树,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从而开创世界人工植茶之历史先河。
《四川通志》卷四十记载:“汉时名山县西十五里的蒙山甘露寺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因此吴理真被尊为茶祖,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其被敕封为“甘露普慧济大师”;淳熙戌申(1188年)宋孝宗又敕赐其“甘露普慧妙济菩萨”封号,俗称“甘露大师”。吴理真在蒙顶山种茶的事迹,在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所立石碑“宋甘露祖师像并行状”碑文,南宋大学者王象之撰写的《舆地记胜》,明代杨慎的《蒙茶辨》中均有记载,也见诸《四川通志》《金石苑》《名山县志》等文献史料。
蒙顶山山门外有一处平坦之地,矗立着玻璃罩着的《天下大蒙山》碑记,详细记载了吴理真种茶之功绩。碑文曰:“……祖师吴姓,法名理真,乃西汉严道,即今雅之人也。脱发五顶,开建蒙山,自岭表来,随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乎异常……由是而遍产中华之国,利益蛮夷之区,商贾为之懋迁,闾阎为之衣食,上裕国赋,下裨民生,皆师之功德,万代如见也……”
天盖寺茶祖殿正中供奉着吴理真全身坐像,左边供奉着茶圣陆羽,金碧辉煌,雕梁画栋,极为美观,可见当地人对茶文明和茶文化开创者的敬重。每年3月27日,当地茶人都会齐聚蒙顶山天盖寺,还有世界各地的茶人朋友络绎不绝地来此焚香祀祖,感恩茶祖吴理真给他们带来的茶运连连,恭敬而肃穆。
瞻仰一座皇家茶园
徜徉过可以呼风唤雨的甘露井后,在传说茶祖与蒙茶仙姑凄美爱情故事息息相关的“夫妻树”旁,一座神圣庄严的皇家园林-皇茶园便映入眼帘,让我们俯首称臣。
皇茶园这块风水宝地,位于形似莲花的蒙顶五峰之中,是当年茶祖吴理真培育七株“仙茶”之地。据《名山县志》记载:“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上清峰茶园七株皇茶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复其上,凝结不散,谓曰‘仙茶’。”
皇茶园石栏始建于唐,宋孝宗淳熙时命名。园以石栏围绕,正面有双扇石门,两侧刻有“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石刻楹联,横额书“皇茶园”。皇茶园的石门打开,园后有石虎护茶雕像,把保护茶园的巡山白虎的神话传说再现。传说“仙茶,民间不可瀹饮,一蠢吏窃饮之,被震雷击死。私往撷者,山有白虎巡逻,以故樵牧不敢擅入。”
令人欣慰的是,这座茶人心中的圣山古迹历经战争、动乱乃至“文革”的劫难,仍然完好无损,好似有神灵庇佑。
前些年,每年都要举行皇茶采制大典,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僧大德们焚香礼拜,进入园内采摘茶叶,重现古时皇茶祭天祀祖仪式,昭示敬天法祖之心。
而今这些过往已成故事,深深镌刻在千万茶人的记忆里,挥之不去。
二千年前的茶树已经不能原样找回,不生不灭的不是茶树,而是茶的精神。
皇茶园,就是世界茶人的精神家园。
驻足皇茶园,看茶芽在云雾中舒展,或许能听见历史的回响—那是两千年前,茶祖吴理真为救母采下第一片茶叶时悄然叩响的茶文明之门。
感受一场甘露法会
在蒙顶山,机缘巧合感受一场甘露法会,体验茶禅一味之真谛,那是相当欢喜的。
自古禅茶一体。在蒙顶山,先有茶文化萌芽,才有佛教文化传入,茶文化与佛教文化深度融合,佛茶共性,交相辉映,成就了蒙顶山是世界茶禅文化的发祥地。
历史上,名山境内曾有72寺院,蒙顶山占了一半,佛教文化渊源深厚。南朝时期,吴僧梵川不畏艰苦,到蒙顶结庐种茶,“凡三年,味芳全美,得绝佳者圣杨花、吉祥蕊,共不合逾五斤,持归贡献”双林傅大士。晚唐时道宗禅师在蒙顶山首推“丛林清规”和“禅茶并举”,僧人、信众、文人雅士以茶悟道参禅 ,风气极盛。
两宋时期,西域僧人甘露祖师(或称不动法师)从西域云游至蒙顶山,在此重建寺宇,为普济幽灵,广集大量显宗经典和密宗瑜伽诸部,辑成《蒙山施食仪》和《大忏悔文》。而今《蒙山施食仪》作为佛门晚课的必诵仪规,远播海内外,名扬千界,欧美、日本、东南亚及港台地区奉信者甚笃。
所谓“施食”,是佛教中一种善举,以特定的仪轨所进行的给饿鬼道或地狱道众生施舍饮食,免除痛苦的法事。同时,因地制宜加入茶事,有“献供赞”诵文“虔诚献香花,智慧灯红焰交加;净瓶杨柳洒堪夸,橄榄共枇杷。蒙山雀舌茶奉献,酥酡普供养释迦;百宝明珠奉献佛菩萨,衣献法王家”为证。蒙顶茶同时成为祭拜佛祖、敬献菩萨神灵的最佳供品的奉品,融贡茶于仙茶,成为政教合一的产物,历史仅此一例。
而今,蒙顶山红宇古刹,香火鼎盛,永兴寺、千佛寺等寺院禅门宗风犹存,僧侣们依旧每天周而复始、虔诚地吟唱着《蒙山施食仪》,重复着在世人看来非常单调又枯燥的动作、腔调,我真的非常感动于他们的执着和执念。或许正是这份坚贞和坚守,才使得他们的信仰如此坚定,心灵如此安静和干净,犹如观音菩萨净瓶里的那甘露,有着超然物外的高洁和平和。
每年众多的茶客、信徒、海外居士纷至沓来,寻根问祖,无不是被“蒙山雀舌茶奉献,酥酡普供养释迦”的赞诵声,还有蒙顶甘露茶中的慈悲心肠,感化而来。
体验一次非遗做茶
天盖寺的一侧,蒙山茶传统制作非遗传承人会在那里展示蒙顶甘露“三炒三揉”的传统工艺,让游客乐而忘返。
蒙顶山茶的制作,对原料与采摘的要求极高,在本地适制茶叶品种中,精心挑选出一芽一叶初展的标准鲜叶。制作过程主要为采摘、摊凉、杀青、揉捻、三炒三揉、烘焙提香等步骤,看似简单,实则温度高低、手法轻重,全凭制茶人看茶做茶。一双手、一口锅,就是传统手工制茶工具,在严谨精细的传统手工炒制下,制出的茶叶形成色、香、味、形兼具的特质。在制茶人眼中,品蒙顶山茶浓郁的茶香,不必等到冲泡,将干茶放入杯中的那一刻,沁人心脾的茶香便从中迸发出来。
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至今的背后,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制茶人的坚守,也离不开制茶人对传统技艺的发展和创新。今天的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类非遗了,在四川首屈一指。
观看做茶的同时,如果躬身参与,乐趣自然与众不同。通过亲身实践其中的繁琐步骤,才会体悟到制茶的艰辛。正是这些茶人的匠心坚守,才让蒙顶山茶生生不息、千年传承,至今仍散发着馥郁的芬芳,让人回味隽永,津津乐道。
欣赏一套茶艺表演
到蒙顶山,在千年银杏树下,如果不欣赏一套茶艺表演,便会留下遗憾。
蒙顶山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茶艺文化独树一帜。当地人口口相传的蒙山派茶技“龙行十八式”和“天风十二品”茶艺表演,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外地游客必看节目。
据考证,宋代高僧禅惠大师在蒙顶山修行悟道时,亲创茶技“龙行十八式”,过去只在蒙顶山僧人中流传,直到清代才传入民间。“龙行十八式”融传统茶道、武术、舞蹈、禅学、易理于一炉,充满玄机妙理,每一式均模仿龙的动作,式式龙兴云动,招招景驰浪奔,令人目不暇接,心动神驰。这些动作以舞入茶,刚柔并济,动静相合,豪放与典雅并存,被誉为“中国茶文化艺术的两座里程碑”,让游客赏心悦目。
近二十年来,众多茶艺师积极传承和弘扬这一茶技,使其成为茶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通过茶技茶艺表演这种文化交流方式,对外展示了蒙顶山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更多国际友人知道了蒙顶山茶。
如今,在天盖寺观看“龙行十八式”茶技精妙演绎的同时,还可与茶艺师一起“点茶焚香”,祭拜茶祖吴理真,深深表达对其发自肺腑的敬意。
品味一杯蒙顶甘露
蒙顶山出产的蒙顶甘露,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卷曲(揉捻)型顶级名优绿茶,被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具有“形美、色润、香高、味爽”之特征。
茶客来蒙顶山旅游,最惬意的就是在欣赏优雅茶艺表演的同时,品味一杯甘露,在深刻理解端起和放下真正内涵与意义的同时,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甘露”之名,初听就让人心生向往,情不自禁地萌发品饮的冲动,自然而然猜想这是一款如甘露般鲜美的高雅之茶。
品味蒙顶甘露,如啜甘露。打开一泡蒙顶甘露干茶,一股清新自然的茶香,便扑鼻而来,仿佛是春天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冲泡蒙顶甘露,建议使用上投法,即可闻其香,又可观其形,既可悦目,又可赏心。
放上一个注满热水的玻璃杯,一把甘露撒下去,茶芽缓缓展开,茶汤中清晰可见的茶毫如同蒙顶山升腾的如丝雨雾,“解渴咽仙茶,涤烦沃甘露”,品过,就会口齿留香,自然念念不忘。
蒙顶甘露的口感可用“鲜爽”“甘甜”“鸡汤味”来形容。这种鲜爽感主要来源于茶叶中的氨基酸等天然物质,它能够刺激味蕾,带来愉悦感受。同时,它还具有显著的甘甜味,这种甘甜不同于糖分的甜腻,而是甜醇似蜜,恰似“人间甘露”香韵悠长,久久不散。
登临蒙顶山,一不小心就进入了忘我的境地,忘记归途。就像人生,前途漫漫,不由自主,只顾风雨兼程。唯见:
天盖寺,有盖无盖,天都会甘露普降,寺都会遮天蔽日;
甘露井,盖与不盖,甘露都在那里流淌,茶香都在那里溢出;
蒙顶山,有山门无山门,都阻挡不了茶客门朝圣的脚步,当他们把燃烧的香火举过头顶,顶顶膜拜茶祖茶圣时,膝下便是被法雨甘霖滋润的万物……
不知为什么,这被佛前香火滋养过的“仙茶”,竟让他们如此着魔,成群结队,接踵而至、流连忘返呢?……
作者简介
陈开义,男,四川省雅安市作协会员、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副会长。先后在《茶博览》《茶周刊》《中国茶叶市场》《中国食品报》《中国茶业》《星星诗刊》《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文学》《四川画报》《四川文艺》和今日头条、中国民族网、中华名茶网、茗边、茶旅世界、茶友网、天下茶友网等50余家媒体发表各类文章500多篇(件)。作品多次入选《2019四川诗歌年鉴》《雅雨清风——雅安70年文学作品精选集》等专辑。著有个人文集《杯中岁月》。